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穷”的记忆

心情日记 二七美文网 0℃

“一稻济世”的功勋院士袁隆平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隆重悼念和深切怀念。这无尽的哀思主要来自袁老“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殊勋,也来自于许多人对“穷”的记忆。

最穷的时候还没有我,我记事时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出生、生长的豫北农村已经基本可以吃饱了,虽然主要是玉米面做的大饼、窝窝等,还吃国家救济的红薯干,但春节可以吃上几天细粮,吃上几斤猪肉,吃上一顿饺子了。我记忆中那时的猪肉特别香,一家煮肉全胡同香味四溢。我和妹妹、弟弟总是围着锅台转,渴望啃骨头,成块的几方肉父母不准吃,要留着待客。

这样的机会好像一年就春节一次。隔壁的王奶奶总会“絮叨”:“你们就享福吧。最困难的是大伙食堂的时候,你爷爷一次端一盆汤撒到地上,就趴在地上舔,吃不饱啊,饿的都受不了,我的大腿浮肿,一捏就是一个坑。有一年全村就生了一个孩子,父亲还是食堂的厨师。”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活逐渐好起来了,基本上告别了粗粮,红薯干早成了历史,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但人们还是不富裕,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

我记文章阅读http://得村里最“富”(在外面做“倒爷”、卖服装的)的一个妇女赶集带了10元钱,成了村里当时一个天大的“新闻”,因为当时10元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当地有个“小满会”,一次爷爷带我赶会听戏,中午吃饺子,一碗才5毛钱。爷爷不舍得吃,只给我要了一碗,自己喝了不要钱的一碗饺子汤。特别是一旦有个“天灾人祸”,人们仍是“家徒四壁”。

这种不幸就曾“光顾”过我们家。上世纪80年代末,我考上县高中的那年,爷爷因肺气肿住院手术,妹妹也被撞伤住院,家里的存粮卖了,父亲把新购的10多元的手表都卖了。我在看护爷爷的病房接到入学通知,表示不去上学了。我是“老大”,家里也缺劳力,回家务农算了。

父母知道了,流着泪默默无语。在县城造纸厂工作的舅舅坚持要我上学,送来了15元钱,那是当年半年的学费。舅舅当时月工资才30多元,还要养活家里五口人。接替爷爷的村支书,也是一个本家的伯伯听说了,坚决不同意我的选择:“你是咱村第一个考上县高中的,全乡也没几个,今后就是大学生了,再难也得上。”

当时的县高中是全省的重点高中,升学率非常高。村支书跑到学校反映我的情况,学校答应当贫困生对待,学费免三分之一,也可以以粮食抵饭票。村支书把自家的存粮100多斤小麦拖到乡里粮管站,把办好的手续交给我带到学校,还拿出10元钱硬塞给我。多年后,早已卸任的村支书因癌症死在儿子打工的外省,要就地安葬。我连夜开车赶过去,披麻戴孝送葬。

就读高中的三年,母亲经常为我准备“酱锅饼”(豫北农村的咸食,就是把腌好的咸豆等物在门板上晾干),我也经常吃榨菜。我记得5毛钱买个榨菜疙瘩就能吃一周,能省则省。后来读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开头“孙少平”读高中的贫困生活让我深有共鸣,但已经比那时好多了。其实,那时学校的菜也便宜,肉菜5毛钱一份,鸡蛋、豆腐一份就两、三毛钱。

高考报志愿,我选择的都是农林牧矿和师范、军校等,因为这些专业当时收费很低,或不收学费。最后就读的是师范大学,大学还供应一定量的饭票和菜票。大学毕业第一个月工资不到一百元,我却兴奋的不得了,妹妹弟弟还在上学,我急忙跑到邮局寄50元回家。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我节俭的习惯始终未变。那年去香港,在迪士尼公园游览,突然起风下雨,冷飕飕的。女儿要买个夹克衫穿,我一问价格吓一跳,200多元,在内地就卖20多元。我马上搭地铁回旅馆拿夹克,来回一个多小时,旅游团的人都笑我:“真会过。”我也不在意,因为深知,“成由勤俭破由奢”。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穷”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