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9 月

锄禾日当午全诗

1、锄禾日当午全诗作者

(1)、刘禹锡之诗,大概作于公元828年,此时的李绅在外为官,未曾归京,李绅绝不可能请他吃饭;其李绅虽曾拜相,担任过门下侍郎等职,却从未进位为司空。

(2)、五月的到来,在广阔的农村,农民早已在田间忙碌。实际上,清明一过,温度升高,即迎来种植庄稼的好时节。

(3)、粮食金灿灿,官兵恶歆歆,果实累累,饥肠辘辘,多么强烈的对比呵。

(4)、春种是欢喜的季节,秋收也应当充满生机。就如李绅诗作中所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歌的前两句,只能算是破题,后两句才表达出,诗人真正的意图:

(5)、关于他的念旧,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故事既不励志,也毫无波澜,只因为两首不出名的小诗,却带出点点的温情。

(6)、农耕文化更显著的例子是,“悯农情怀”的源远流长。

(7)、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8)、哪怕已经过去几千年,中国文化还是主要表现为农耕文化。一个隐性的例子就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高手,一般都是年迈之人,这与西方世界的传说完全相反,在他们那里,英雄常是体格壮硕的青少年。

(9)、在古诗诗体,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诗之分。先秦主要以四言诗为主如诗经,到三国时,曹操还写下《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传世之篇。之后五言七言出现,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而四句诗称绝句,八句诗称律诗。比如这首《悯农》为五言绝句。

(10)、适合家庭阅读,亲子共读,平易近人的叙述和有趣的情节,把历史知识融化于一首首经典的诗词中,特别适合孩子阅读,有助于孩子从小打牢人文基础,培养诗词和历史兴趣。

(11)、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12)、人间后事,镜中经年,李绅渐渐长大,哥哥却也亡故。

(13)、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14)、无论西方或者东方,在文明的萌发阶段,精英不出,人民群众是生活的作者。民众悲悯的对象,竟是他们自己。

(15)、刘禹锡以愤怒的笔触,写下这首诗歌。高髻云鬟、春风一曲,在李司空家里,是最寻常的光景,而我刘禹锡呢,难以适应,如坐针毡,肝肠摧断!

(16)、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并不乏绝伦的诗人,他们却不怎么热衷,写作纯粹的“悯农”之诗。

(17)、这年他回乡探亲,路遇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两人相逢甚欢,相约登亳州城东观稼台,登高望远,都不禁心潮起伏。李逢吉当场作诗一首,末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希望自己升官如登台一样容易。

(18)、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刘禹锡,到他家中做客,看到色艺双绝的姬妾,感慨良多,于是作《赠李司空妓》:

(19)、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0)、触景而生情,那首诗歌也蓦然来到心头,李绅怀念起哥哥,也想起了郭郧,他于是作《和郭郧》之诗:

2、锄禾日当午全诗意思

(1)、李绅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据《追昔游集》记载,李绅“叹逝伤时,发于凄情而作”。他也是经历过宦海沉浮之人,必然少不得伤感,也不缺乏离情。

(2)、这首诗叹农耕之苦,悲天悯人,非宅心仁厚不能为也。看过这诗的好多人说,能写得出这样的诗歌,再怎么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谁知道后来的李绅真的变坏了,而且人一坏,牛都拉不住,天都不知道他坏到哪儿去了!

(3)、金庸的江湖是反常识的,俗话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但我们却能坦然地接受。按照金庸的逻辑,习武如同种地,年龄越大,经验也愈老道。的确,老农民比少壮的农夫,更加有经验。

(4)、Thankstotheirtoilingday?

(5)、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6)、彼时的李绅,尚不能作文,他只是默默地记下整首诗歌。

(7)、唐武宗即位后,“李d”进一步得势,李绅也到达自己仕途的巅峰,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也就是常说的宰相,且封爵赵郡公。

(8)、初入官场的李绅仍不失诗人本色。与元稹、白居易等过从甚密,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人。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积极响应,并在元、白的积极推动下,使“新乐府”诗歌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影响泛及朝野,成为唐代与“韩孟诗派”等量齐观的著名诗歌流派。

(9)、他发迹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族叔家里玩,发迹后,随着李绅日渐高升,李元将反过来巴结李绅,自降辈份,改口称自己为“弟”、“侄”,李绅都不满意,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李绅才勉强接受。

(10)、另外,农民作为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人群会受到各种势力的盘剥。不光是李绅笔下的农民,宋代梅尧臣也对一位制作陶器的人进行过描写:

(11)、但是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很多古诗当年或当地是符合的,而今用普通话读起来就完不全符了,但押韵多变化不大。如这首诗的第四句尾字韵母一致,这样读起来就会很通顺,很有韵律美感。现代也有很多人能写出很美的韵脚诗,如方文山,这种人一般是熟读中国古代诗词的。古人学诗的启蒙就是《笠翁对韵》之类,所以对韵律常握更好。这也是很多现代人写古体诗写的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原因。

(12)、李绅官至节度使之职,去世之后,国家追封其谥号“文肃”,唐王朝总体上,肯定了他的功绩。

(13)、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4)、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15)、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6)、李绅在此案中,将他一意孤行的暴脾气发挥到了极致,在他判处吴湘死刑上报朝廷,谏官认为有冤情,朝廷派御史复查,且查出很多疑点的情况下,李绅仍强行将吴湘处死。

(17)、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18)、五千年历史由诗词串讲,历史脉络清晰,诗词经典呈现,旁征博引,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

(19)、在升任翰林学士后,他卷入“牛李”二d的朋d之争,成为李d的重要人物。这时的李绅,早忘了自己写过的《悯农》诗,生活的排场整日介都轰轰烈烈的。有一次,刘禹锡参加完李绅的确家宴后,当场吟诗一首——

(20)、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3、锄禾日当午全诗原文意思

(1)、何止李绅,今天的你我,也应把事情看淡,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野史笔记的记载,既不能证其真,也不易驳其伪,好在刘禹锡的诗作,却能够考证。笔者看了冗长枯燥的资料,直接说出结论吧:

(3)、周朝的奴隶主,大汉的天子,盛唐的皇帝,竟然是同一副德行,他们甚至懒得动心思,两千年过去了,还是用一样的方式,掠夺农民的粮食。

(4)、“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5)、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6)、中唐诗人中,李绅是故事很多的一个。故事多,是因为他事儿多;事儿多,除了脾气暴,还有是非多。

(7)、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8)、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9)、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0)、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1)、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2)、老谈,always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13)、“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4)、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悯农二首》中的第二篇,原文翻译为:

(15)、第一首诗,诗人以一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农民辛勤耕种,希望享受收获的快乐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观点,在他眼中劳动收获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第二句“四海无闲田”侧面反应了农民的勤劳,笔落至此诗人没有一句议论。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诗人言尽于此,让读者自己去拷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结果不言而喻,是当朝者的苛政和高税。

(16)、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17)、后来装不下去了,索性心一横,把笔一甩:我不写了!你爱咋地就咋地吧!李掎拿刀架李绅脖子上,逼他写,李绅还是不写!李掎无法,把李绅打入大牢。

(18)、李绅的心思却被阡陌之间艰辛稼穑的农人所触动,脱口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刚说了一个“好”,李绅第二首又来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9)、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0)、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4、锄禾日当午全诗改编

(1)、被一杆子撸到底的李绅还是不改他的暴脾气,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相比那些畏葸不前的官场油子,他的官当得有声有色,在当时封闭落后的广东官声政绩都不错。

(2)、有些民谚也极具诗意,农夫的才思,未必比文人差。譬如那句“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细雨,暖阳,飞絮,艳花,纷纷扬扬,星星点点,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3)、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诗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4)、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餐:饭食。悯:怜悯。

(5)、中晚唐时期,悯农诗作走向了鼎盛。与李绅同时代的白居易,写过太多悲悯农夫的诗歌。流传后世的《观刈麦》,即是从眼下的五月份开始写起:

(6)、李绅只是有感而发,可此时他身边的李逢吉却动了歪心思。李逢吉想,李绅这么说就是在讽刺朝廷的无能,这样的话要是被皇帝知道定会治李绅的罪。于是李逢吉便编造理由骗李绅给自己誊抄了一遍这两首诗,拿着这两首诗回到朝廷向皇帝告状。

(7)、Sweatdownthefieldsoon.

(8)、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9)、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0)、按说李绅这样的暴脾气在官场是很难混出一个好来的,李绅却在官场顺风顺水,官越当越大,越当越过瘾。

(11)、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12)、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13)、李绅的这两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土地兼并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大多数农民不是自由的自耕农,而是被地主雇佣的佃农。

(14)、《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5)、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16)、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能铺张浪费;要尊重农民的付出,尊重农民的劳动果实。

(17)、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18)、身为一个农民,最大的心愿,无外乎五谷丰登;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劳动成果被官府悉数收走。

(19)、诸位诗友,哪怕是在今天,您搜索李绅的姓名,关于他的劣迹,亦然不绝于网络。

(20)、打这以后,李绅的暴脾气就“火”了!他先是以这样的招牌脾气在诗界行走,结果一走就走出事情来。

5、锄禾日当午全诗是几年级学的

(1)、这位陶者为了炼陶都要将自己家门前的土都挖尽了,但是他的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十指不沾泥的王公贵族们,却悠然住着富丽的大厦。通过这明显的贫富对比,我们就更能感受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2)、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3)、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5)、李绅认为韩愈坏了规矩,加上“韩孟诗派”与“新乐府运动”一直不对付,李绅早就看不惯,而韩愈是连佛骨都敢烧的强人,岂会吃李绅那一套!一来二去的,两人的矛盾很快公开化,经常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吵得不可开交,唐穆宗火冒三丈,当场就把两人贬出长安。李逢吉如意算盘落定,趁机落井下石,把李绅一贬再贬,一直贬到广东端州做司马。

(6)、“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7)、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8)、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9)、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10)、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11)、本文选编自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季军、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河北省优秀阅读推广人王子龙的新书《穿越千年赏好诗》,这是他继《你若幸福,必有诗香:温习最美唐诗》《千年历史千年诗》后,再一次对诗词与历史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的图书。

(12)、某一个四月份,他来到建元古寺。眼见松扉竹院,地甚疏通,寺院的小路通向郊外——那里也是乡邻扫墓、踏青的必经之所,又过去一个清明时节。

(13)、    李绅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