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1 年

人生应该过一种自由的生活,《小熊维尼》的最后,克里斯托弗要离开百亩园了,他隐隐觉得他的世界要发生变化,也许未必会变得 更好。

然后,他和维尼之间有一段非常令人酸楚的对话:

“维尼?”

“是的,克里斯托弗。”

“我不会再做没用的事情了。”

“永远吗?”

“不那么多了,他们不让。”

维尼的脑子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不知道克里斯托弗是在跟他告别。他也不知道这种告别意味着他的死亡。毕竟,他只活在克里斯托弗的想象里。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体验 时间的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对成年人来说,时间像一支箭,始终指向一个方向;而孩子的时间却像一个圆圈,既没有来处,也没有目标。所以,你们的时间过得更慢,对于世界的体验也更新奇,更丰富。

但是,总有一天,那个时间之环会崩开裂口,你们会意识到岁月流逝的方向无可更改。突如其来也好,不知不觉也好,你们的生活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搬家、上学、失去祖父母、认识新朋友,甚至遭遇像全球性疫情这样的事情……你们有没有想过,时间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对你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期《少年》有一个隐含的主题——时间。关于时间的困惑与思考,散落在不同的篇章里。比如,阅读一座森林,需要你打开全部的感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观察细微纤末的变化。想象一部以猫为主角的历史,需要你跳出人类的视角,“看”到那些无声无息地穿梭于历史的细节之间的猫咪们,以怎样的勇气“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个专题, 希望能启发你们思考何为“中国”, 何为“中国人”,我们的源头在哪里?我们与祖先、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在哪里?时间如何召唤,又如何驱散了远古的神灵?他们与现代社会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二里头那些古老的锅碗瓢盆里,隐藏着我们与祖先之间怎样的血脉与精神连接?斑驳的甲骨和古老的文字,又如何引领我们进入3000多年前一个国王的梦境和心灵?

一位英国考古学家说,人之为人,就是包裹(wrapping)——无论是包裹在衣物里、礼盒里,还是各种概念里:我是谁?什么是英国人?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世界公民?层层包裹的过程,就是关于我们的身份建立的过程。所以,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以物、以思想、以关系包装、 包含、包围自己”。

封面上那个少年,毫无包裹,独自伫立在漫天星光下。幽幽森林,重重暗影,唯有一簇篝火,映照出他 长长的身影。他来自远古,还是现代?他仰望星空,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是要在时间的河流里为自己找一个小小的位置吗?你是否和我一样,在这幅静谧的画中感觉到了某种不安与骚动?

这幅画让我想到美国作家E.B. 怀特的《自由》。在那篇文章中,怀特写道,人生于世,应该努力过一种自由的生活:“我始终直觉,人与自己订有极为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受万物,独立自强,凭借与此一星球的偶然遇合,随机应变,又像猎犬一般执着,不离不弃。”有限的生命,如何面对深邃的时间?偶然的存在,如何对抗独断的命运?小小的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自我,又容受万物呢?

一位历史学家告诉我,“历史 永远是开放的。也许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在哪里,故事是什么样的,未来会如何,但我们永远都会是错的”。我觉得这种说法里就有巨大的自由——无论你以为你对一个问题有多了解,随着时间流逝,它都会改变。历史如此,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