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三思而后行(一)

智慧人生 二七美文网 162℃

本文作者:李丰攸

长期研究西方哲学

对人和事有着独特的理解

三思而后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今天,我们对这个成语,应该说都能理解,都能流畅地应用。它是我国传统经典中的一句经典话语。它出自2000多年前,具有深刻的道理。经过了2000多年。到了今天,进入一个大信息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所有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否则它就是一个衰败、破溃的文化。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三思而后行我认为也必须重新认识。

三思而后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它里边含着很深的认识论哲学思维或者说它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体。三思是认识问题,而行则是实践,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做了一个简单的学习交流汇报,主要谈三思。

出处和原意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于《论语middot;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这个人以事情总是反复思考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也是一个异人)对这句分析认为: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成小器。另外还有不少解释,特别是对孔子说的再斯可也。就分为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也是谨慎之一,说的是再多想几次;另一种认为,孔子认为他想的太多了,想的太多,容易失去机遇,或想的太多就不太会去做了。因为矛盾永远存在,想的再多不可能没有矛盾。

一个词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内涵外延会有变化,价值也会有变化mdash;mdash;即褒贬的变化。这一词出现在论语里,应该是贬义的,这可能与孔子及儒家对季氏的看法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现在这个词转向了褒义。现在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做事谨慎,小心稳妥;或者是考虑周到后,然后再去操作执行。这里的三不是指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指多的意思,或再反复意思。

这句话的故事背景。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时代鲁国正卿,姓姬,氏季,名行文,谥号文的一个人,后世叫季文子,做事谨慎小心,思虑周全。

在古代能叫子的,也应该是一个贤人或君子,至少是一个有影响、有作为、有地位的人。

(一)季文子何许人也。

季文子是周文王之后,是周朝开国功臣,为周朝创立宗法礼乐制度的周公旦的(即文王之子,武王之弟),17世左右后世孙,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分国了,是鲁桓公(鲁国十五任国君)之重孙,是鲁桓公四子公子友之孙,是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从季文子始,季氏一直是三桓之首,执掌鲁国的朝政。

(二)季文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季文子是一个政治家。从公元前601mdash;568年为鲁国上卿,执掌鲁国朝政33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王。并以他开始及其子孙,一直团结联合三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共同进退,共辅鲁国。并自季文子之后,其后代的一直为三桓之首,为季氏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子孙共执掌鲁国朝政200余年。

第二,季文子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当时鲁国已是一个小国,处在晋、楚、齐三大强国之间,他和他的孙子利用三国之间的三角关系及矛盾,巧妙周旋,多次使鲁国化险为夷。

第三,季文子是一位改革家,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十分了解鲁国的国情。实行有利于民众的社会改革,推行初税亩制(即按土地亩数征税,不管是公田、私田),使世代劳作在耕田上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垦私田的稳民有了鲁国的户口。这一改革使他的到民众的支持,使民众站在他的这一边。以至于民不知有君,而只知有季氏。这一改革不仅放活了民众,而且增加鲁国的税收。(另594年鲁宣公时搞的改革)随后,晋、齐、楚也逐步实施,据后世历史学家评论,说这次改革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是土地全面私有化的开始,可见季文子的政治眼光和对社会的洞察力。

他还与他的儿子,对鲁国军队进行改革,通过三军的增设,稳固三桓的地位和三桓的整体性,同时稳固了季氏在三桓之首的位置。

第四,季文子是安心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执政者。

史记上记载,说季文子执掌鲁国行政、财富、军队大权,拥有自己的田邑,但他的妻妾、儿女没有穿绸缎衣裳的。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他的族侄子,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他的做法,于是就问他说,你身为鲁国正卿大夫,你的妻儿不穿绸缎,你的马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不怕国中百官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签,我当然愿以穿绸缎,骑良马,可是看到国内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的父老姐妹粗饭布衣,而我家里妻儿却过分讲究衣裳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才是国家最大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将儿子幽禁七天,受管教的仲孙必读这前非,示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俭仆风气,并为后世传颂。

季文子去世前,留下遗言,要用薄葬来举行下葬仪式,家臣在收集器物做荆葬具时,家里的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只好以他用过的器皿陪葬。根据大夫入敛的仪式,大夫入敛鲁襄公(国君)要亲自看视,鲁襄公对季文子的政绩和一生清廉给予高度的评价(行文,廉忠矣。)即非常激动地说辅佐过三位国君,而没有家私和私蓄,尚单入敛,难道说不是对国家的忠诚吗!

(三)季文子的影响。

季文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山东省兰陵县黄邑是季文子曾经的封地。境内有一座山原叫神峰山,因季文子改为文峰山,山上有文子庙。还有一条河叫季文子河,现在也是山东境内的一个旅游景区,足见季文子的功绩和人格影响。

几点看法。

1、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能做到清廉节俭、忠于国家、维护人民,足见季文子的人格之可敬。

2、在那个互相争斗、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时代,能做大、团结三桓,共同进退,维护鲁国,足见其胸怀和远虑。

3、季文子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准确把握民情、国情,成功改革,足见其眼光深远。

4、季文子身处政治旋涡中,他及其后代始终为三桓之首,鲁国正卿,扫掌鲁国朝政。在应对齐、晋、楚强国的围攻中,总能化险为夷,使鲁国成为进入战国最后被灭亡国家之一,足见季文子及其后代之智慧。

对季文子的评价,尽管后世贬义评价不少,我想主要是因为季氏为首的三桓200多年把持鲁国朝政之因,加上儒家正统的偏见之评价。以历史的背景中和从季氏的功绩影响看,应该是积极的,值得尊敬的。,特别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内涵是深刻的,不是简单多思几次的问题,而是季文子,甚至是季氏几代几百年的智慧的体现。我想是有时代意义的。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三思而后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