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9 月

杜甫的千古名诗

1、杜甫诗的千古名句

(1)、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明绝顶,一览众山小。

(3)、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4)、《蜀相》一诗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5)、王夫之曾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和景互藏其宅,也就是㝢情于景、㝢景于情。㝢情于景,就是书写适合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㝢景于情,就是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典范。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气象万千。景物之间互相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孤独凄零形象,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就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8)、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9)、《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11)、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12)、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4)、我看了这位老兄的多个讲解视频,佩服这位老兄,那水平绝对是导游界的大师,而且普通话说得比我好多了。

(15)、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16)、元人称它“一篇之内 ,句句皆奇 ,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 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薮》) 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

(17)、诗人在这首诗的千古佳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巧用色彩黄、白、青绿,使得诗句描绘的画面更生动鲜明。

(18)、苏轼《水调歌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9)、(李白:《独坐敬亭山》)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0)、“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诗人地处偏远的夔州“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杜甫著名古诗

(1)、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2)、李清照《绝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考试的结果出来后,杜甫却榜上无名,心情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一时间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落第的现实。又在洛阳呆了几天,失落的情绪缓和了一些,逐渐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一次失败、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许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心中反复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这两句诗看似浅白平淡,但却情感真挚,意味绵长,清朝人赵翼的评价非常到位:人人心里所有,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一经说出,每个人都会感叹——这正是我的心中所想啊!

(5)、柳宗元《江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 诗人大笔勾勒 ,写出了天高风急 ,飞鸟回旋 ,高猿长啸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 ,但 ,笔在景上 ,情寓景中 ,在这合于节令 ,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 ,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 , 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先看颈联 :

(9)、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10)、怼人的其意让我多读点书,明明老杜是在江苏江阴当少府时写的这首诗,你却湖说爸道的开“黄腔”说老杜是在四川写的这首诗。

(11)、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2)、不过只要你一说此诗是杜审言到过四川的证据,就会有人怼你湖说爸道。

(13)、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14)、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首诗。

(15)、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16)、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17)、刘邦《大风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9)、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20)、三年后他回到长安,这时杜审言也到四川做副县长(县尉,唐时也称少府),于是在勃哥在送别另一个大嘴巴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杜甫的千古名诗100首

(1)、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2)、开元十九年,杜甫刚满十八岁,他带着充足的路费,开启外出游玩之路。此后几年时间里,杜甫穿梭于吴越之地的名山大川,几乎乐不思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直到二十三岁那年,杜甫接到家人的书信,让他赶紧回去参加乡试。杜甫虽有意犹未尽之感,但也没有违背父亲的忠告,立即踏上返乡的旅途。

(3)、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在魏晋时期,杜氏就是名门望族,杜甫的先祖杜预,是西晋初期著名将领,官至司隶校尉,而且博学多才,在明朝之前,杜预是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到了唐代,杜氏家族仍然十分显赫,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杜甫,根本无需为生计发愁。

(4)、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9)、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10)、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11)、诗人对诸葛亮评价,就是这首古诗的千古佳句“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13)、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当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14)、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16)、“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17)、《壮游》往昔十四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18)、《蜀相》一诗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19)、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0)、“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 ,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 ,就眼前之景 ,心中所感 ,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 ,天高气朗 ,山风猎猎 ,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 ,洲渚凄清 ,沙滩白净 ,水鸟翻飞 ,这是登高所见。

4、杜甫的千古名诗句

(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多么重要,比黄金还要珍贵,消息中断,久盼消息不至的心情,多么使人引起共鸣,因而有了下面的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音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搔首挠头,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加一层哀伤。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是因忧国忧民,伤时,思家所致。

(4)、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

(6)、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7)、深秋之夜,露水湿衣,寒意透骨,让人不由得思念离散的亲人和远方的故乡。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这份深深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8)、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9)、杜甫做梦也没想到,这次他失算了。放榜那天,杜甫仔细看了几十遍,都没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意味着他“高考”落榜了。杜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喃喃自语道:“我那么优秀,怎么就落榜了,肯定是阅卷老师弄错了。”稍微平复一下心情,他也只能接受现实,苦笑着离开洛阳。

(10)、这苏味道后来被贬我们四川。留下一支后代,传到十一世后,他们家出现了中华文学史中最牛逼的人物:苏东坡。

(11)、一看下面的评论,都说这位老兄打胡乱说,人家书上都说了不知道杜少府是何方神圣,你却说是杜甫他爷爷。这哥们也不含糊,直接怼过去:你们也无法证明杜少府不是杜甫他爷爷。

(12)、而且据该小号调查,杜审言给他的次子,也就是杜甫的老爹取名叫:杜闲。所以整得杜甫一辈子都很忙,不得提一个闲字。而苏味道的九世孙叫苏序,所以苏东坡一辈子都不给人写序。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因为“蜀州”据《舆地志》:‘崇庆州,唐名蜀州。’直到武则天当政后的垂拱二年(686年)才置蜀州于今天的崇庆。而此时勃哥已去世十年了。

(1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7)、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9)、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5、杜甫的千古名作

(1)、D.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2)、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3)、江苏临津县被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四川有了临津县。

(4)、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5)、青少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优越的生活,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六七岁就能作诗,名副其实的神童。唐代的才子都喜欢到处游历,杜甫也不例外,成年之后独自一人来到江南,游览大唐的名山大川,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蜀相》一诗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7)、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8)、此诗是不是有点眼熟,独有宦游人,归思欲沾巾。老杜此时是不是想起了当年王勃赠他的:同是宦游人,儿女共沾巾。

(9)、如果让王维写剧本,他一定是个完美的编剧。你看,这短短十四个字,就清晰交代了时间(朝)、地点(渭城)、事件(送别)、环境(客舍旁)和氛围(下雨后)。

(10)、公元676年左右,王勃从越南回来的路上死于溺水时的惊悸。而杜审言也曾被贬越南。回来后两年去世。这杜审言与王勃不仅性情相似,宦游命运也如此的相近,确实令人唏嘘。

(11)、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进入诗中。所以,我们先把其诗温席一遍,才能慢慢下手。《旅夜书怀》诗云:

(14)、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15)、春雨细如丝,令多愁善感之人更加忧愁。而诗人笔下的春雨,却是好雨。杜甫赞美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四句正是本诗的千古佳句。

(16)、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8)、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19)、陆游《夜泊水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20)、白居易《琵琶行》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楚辞.九章.涉江》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诗就收录了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应和诗。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7)、“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8)、《蜀相》一诗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9)、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此联是诗人潦倒半生的生动写照。“‘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 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

(13)、(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4)、哈哈,我本来就是“湖说爸道”的作者,所以我也不怕被别人怼,说我胡说八道。

(1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16)、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7)、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9)、《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20)、诗人孤舟漂泊,落魄潦倒,却在花开时节,偶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李龟年,感慨万千,故写下此诗,喟叹岁月流转,枯荣大变。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这首诗歌的千古佳句,它给人以美的遐想。

(1)、他能这么认为,不知读了多少书,绝对是作了深入研究的。尽管这事儿目前史学界没有定论,但是我还是留言支持他的这种说法。于是,本人也成了别人上课的对象。

(2)、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3)、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4)、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5)、一千多年来,人们在反复诵读这首诗时,也有一个疑问:这首诗中的“杜少府”是谁?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位杜少府也成为神龙见首不尾的人物。

(6)、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李开先《宝剑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史记·苏秦列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8)、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0)、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