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9 月

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

1、史铁生写的散文

(1)、《秋天的怀念》为史铁生1981年创作的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全文都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歌颂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秋天的怀念,是用一种回忆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表现出作者的悔恨、遗憾和感恩。那么,你们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回忆故事!

(3)、杨柳说,对于爱书人,史铁生的书适合各种层次的人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收集整理编排编校方面做出的努力之外,还附录了《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和《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将史铁生生平、作品和研究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和研究者。杨柳说,希望这样的一个资料,对想要了解铁生的人会有帮助。

(4)、“那你拿几粒花籽试着种种吧,生命是要用心血去灌溉的。”    

(5)、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6)、以后,它们长得很快。首先,像蛹的蜕皮,把那顶小帽子给扬弃了,光着头承受阳光雨露的恩泽,叶子长了又蜕了,茎儿变粗变韧了,叶子似雏儿的羽毛,一天比一天丰美。慢慢地,它们往上爬了,卷须向四方伸了出去,找寻援助与扶持。这时,你稍稍给它一援手,把它牵到预先系好的线上去,它就会带着感激的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攀缠了。没有一个月工夫,我的窗子,已是一片绿阴,灿烂着红红白白的花朵。

(7)、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8)、《务虚笔记》: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9)、你惊讶,你错愕,史铁生已然摇着轮椅,顶着一头白发,沐浴着夕阳,嘴角上扬着浅浅的慧黠的笑。他是该笑的,因为他用文字赋予了自然万物不朽的生命。

(10)、天渐渐地暗了,我坐在书房间临习书法,渐渐地忆起了往事……

(11)、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2)、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1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露珠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4)、感恩是有时限的。所以,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才想到对最疼爱你的那个人,说声“妈妈,我爱你”。

(15)、《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16)、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神童,树林里的上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白色的纸帆,夏天的玫瑰,第一人称,两个故事

(17)、这一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最终却没有成为现实。这或许是一种遗憾,所幸的是,经由凝结着思与诗的文字,史铁生早已与地坛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我与地坛》将永远充满魅力。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文集,题为“永远的史铁生”。史铁生永远在他的文字当中,也永远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18)、作者捉笔代刀,吐墨为彩,娴熟又平心静气地呈给你一座刻着“历史”烙印的地坛。朱檐,玉栏,翠柏,青草,你从未和地坛照过面,可分明已看到了一个幽雅的地坛在对你凝眸,从未亲近地坛,可却已和作者心系一处,感受到地坛身上无比亲切的气息。

(19)、其中,《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集,收进了他的最经典的散文,这个新版还收录了他的诗歌。

(20)、在《喜欢与爱》中,史铁生写到:“唯在人群中,或有人群为其背景,爱情才能诞生,理想才能不死。”

2、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名篇

(1)、“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2)、他半张着嘴,却未说话,他的眼神里有感动、惊喜,还有一丝不知所措。他的白胡子也随着嘴唇微微颤抖着,轻轻地握住我的手,点着头笑着道谢。

(3)、有一个“古殿檐头风铃响,青铜满布绿锈”的秋天;

(4)、有一个“啄木鸟随意劳作,老麻雀羽毛蓬松,作者伴着炉火和书”的冬天。

(5)、史铁生也写小说,《务虚笔记》可以看作是对生存者处在不同遭遇下各自摸索出路的缩影。史铁生关注爱情的本质、关注民生乃至关注个人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在他看来,抽离了物质需求后表露的意识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实。

(6)、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7)、1990年12月,姚育明和史铁生又见面了。她赶到史铁生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左右。虽然有约稿任务在身,但是这次见面,姚育明和史铁生主要是闲聊。直到临别时,姚育明才问了一句:“最近在搞什么呀?”史铁生似乎有话想说,迟疑了一下,最终说道:“嗯,算了,以后再说。”

(8)、如此看来,史铁生又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爱情,也实现了理想。

(9)、倘若你觉得人生好绝望,那么,你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10)、这篇稿子就是《我与地坛》。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与地坛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11)、《好运设计》 《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宿命的写作》《史铁生散文选》《散文杂文》《我的丁一之旅》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史铁生自选集》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 《病隙碎笔》《史铁生小说选》《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12)、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13)、史铁生手中的笔轻轻巧巧地落下,盛开的又何止是花朵呢!

(14)、汪政、晓华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则将之视为散文:“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5)、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16)、但是文章还有可以提升的地方。比如开头的铺垫可以少些笔墨,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爷爷身上,爷爷除了等我,在见到我之后他说了什么话?他做了什么?为了更凸显出爷爷的形象,点明隔辈之间的爱,可以对文内的有些动作和语言,进行更仔细描摹。

(17)、“你说得多有趣!想象往往是比现实美丽,而许多摆在眼前的现实,虽然也不丑,却都被人忽略了。”    

(18)、我们把思考过去的事,称之为回忆。不同的回忆,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些感受是难忘的、温暖的、快乐的……

(19)、国外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图案,自然是我们这些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值得自豪的事,可是汉字的美又何止这一句所能道尽?

(20)、史铁生说:“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3、史铁生写的散文有哪些?

(1)、《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

(2)、我仍在人生的长河中棹一小船,慢橹于鳞波之上,回首看船后水痕,在夕阳的照耀下,好似卷起满塘碎金。

(3)、《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4)、先生突然走来,看见的我的字,不禁微皱起来眉:“少年,行书虽不像楷书,却也不能胡写一通。你看那字帖上字,那像你这般轻飘的字!字要加粗!”

(5)、《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6)、它被文学界公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是一个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是一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

(7)、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8)、1989年,通信一段时间的他们俩,终于见面了。

(9)、如今,《我与地坛》已不仅仅是史铁生的作品之而是被视为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标记,甚至是最为核心的意象。

(10)、《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1)、“茑萝!很熟的名字。我记得了,想象必是一种纤弱的小花,但只是想象而已,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看到了,却又不晓得就是它!”    

(12)、一个是关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这个不好理解,或者容易理解得过于空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1)插叙部分对合欢树的介绍。“没有发芽”母亲“不舍得扔掉”,后来“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等。合欢树的生长过程,正是作者成长过程的写照,也是母亲照顾我成长的过程。(2)对合欢树的感情变化。“忘记”“推说”“老记着”,到主动去。这种变化正是作者内心复杂感受的写照。合欢树是母亲所种,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是母亲爱和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想看又不看,不看又后悔,这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正是说明了对母亲既怀念又愧疚的感情。想念母亲,又怕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同时又对母亲充满了愧疚,不愿意直面象征着母亲和母爱的合欢树。

(13)、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4)、对于吕老师的刻画可以再多一些笔墨,比如:她的外形,她对你温和的时刻……

(15)、“噢,写文章的人不懂得花草!你读过爱罗先珂的童话吗?这盲诗人是比你广博多了!……唔!它吗?它叫茑萝”    

(16)、他像法国作家加缪一样,一直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但没有走向虚无主义,而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17)、我慢慢地走着,来到小区门口,我愣住了。一个身影站在花坛旁,四中张望,戴着棉帽,穿着单薄的外套,冻得直跺脚,那正是来接我的爷爷。爷爷为了接我,提前一个小时在门口等候,我却玩到忘记了之前约定的时间,也忘了通知爷爷晚点来接。爷爷他在寒风中等待多时,不停地搓着手,跺着脚,满脸的焦急。他看见了我,赶忙向我挥挥手让我和他一起回家,边走还边关心地问:“冷不冷啊?”我很愧疚地低下了头,我为自己的自私感到懊悔,也为自己考虑不周全感到后悔,但也很温暖,爷爷一向是个急性子,这次却在门口耐心的等了我一个多小时。

(18)、对于《我与地坛》,对于史铁生的为人与为文,很多作家、学者、评论家都评价甚高。王安忆说:“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许纪霖则认为,“它的意义建构规则和理想落实方式,对于信仰危机以后虚无主义蔓延的世纪末中国,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邓晓芒、许纪霖、何怀宏、赵毅衡、周国平等从事哲学史、思想史或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史铁生和他的作品,先后写过文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文学界。

(19)、这样一种书写和认知,始于个人经验,又超越了个人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地坛与往事》中,史铁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有进一步的变化。他已经能够更坦荡地、更有勇气地面对这段感情,也认为爱情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20)、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4、史铁生有哪些散文作品

(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我提上袋子,脚似乎粘在了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远处的人群走去,寒风刮过脸颊,冷到眉梢,喧闹声在耳边徘徊,使我逐渐清醒了。

(4)、他回过头,饱含疑惑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他脸上布满了皱纹,棕褐色的眼珠子透着坚毅和惊讶。握着扫把的手腾出一只接过我的袋子,那手泛着白,被一道道裂痕分割,手指是弯的,我看着,掏出手套,为他戴上。有说不出来的感觉,亲切,敬仰,心酸交织着。

(5)、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6)、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7)、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

(8)、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9)、《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10)、地坛对于那时候的史铁生而言,意义非常特殊。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月13日,他和众多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到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他曾和当地的老乡一同起早贪黑地劳作,挣工分,不久后身体出现腰腿疼的疾病,改为当饲养员。

(11)、对了,他是一个残缺了双腿、得了尿毒症的作家。

(12)、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3)、“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世界存在格局的真谛。

(14)、姚育明就此和史铁生商量,史铁生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不同意以小说的形式发表:“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15)、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我的丁一之旅》中,是一本关于爱和性的书,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非常人可比。

(16)、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17)、史铁生的母亲说了这话,而在我们呢,听过这话的人该有多少呢?

(18)、很多杂志对每年第一期的稿子都会相当重视,考虑到这期的小说分量还不够,缺少重点稿,周介人曾提议把《我与地坛》当小说来发表。他认为,《我与地坛》内涵很丰富,结构也不单作为小说来发是成立的。

(19)、我认为史铁生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我曾经这样写道:“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

(20)、轩宇同学的文笔和文采都不错,文章结构也较为完整,对于吕老师和自己的故事描写的也较为细致。

5、史铁生的散文作品

(1)、这就是阅读散文的前提,读出“这一篇”,如果这里的母亲和儿子与全天下所有母亲和儿子都一样,那这就不是好散文。

(2)、也许因为史铁生有脱离残废躯壳后的心魂,他那在黑夜自由出行的心魂,看尽了人生的真相,因而坦荡平静。

(3)、1990年12月,《上海文学》的编辑姚育明到北京组稿,专门去拜访了作家史铁生。

(4)、另再重发史铁生经典散文《合欢树》《老海棠树》,也分别在2017年11月28日和12月2日于此号发表过。

(5)、这时,远在北京的“作家”史铁生已悄然走进了陈希米的世界。

(6)、史铁生的母亲不是普通的母亲。她年轻时也很好强,当儿子讲自己的作文得了第一名,她就说自己当年作得还要好。她年轻美丽,热爱生活,她和儿子说作文的事时,“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儿子两条腿残废了,她已不再年轻,她的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当一切治疗都失败后,她又支持儿子写作,她这时只记起儿子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了,不在在意自己了。她开始像给儿子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为儿子借书,推儿子看电影,直到离开人世。可以想象她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担忧和揪心离开的,史铁在另一篇散文里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这样的母亲注定不会多活。”

(7)、可能所有的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人类的信仰也好,哲学也好,都源于这一疑问。

(8)、《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9)、“晚风轻抚澎湖湾,白浪逐沙滩”,那是我和爷爷最美好的回忆。

(10)、先生要求很严,诸如姿势要摆端正,椅子只能坐一半等等,不尽其数。先生又很是嗜茶,就连租房也备了许多茶器,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茶香。对先生,我是一半尊重,一半惊惧,先生的要求自然丝毫不敢懈怠。

(11)、适时评价。史铁生的语言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读来很普通平实,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比如文章中的第三段,当一切治疗都绝望后,母亲发现史铁生在写小说,就提醒他:“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就在这个地方,作者插写一句:“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当文章中的“我”和母亲都努力地“装糊涂”时,作者偏站出来“表达清醒”,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往往一下就戳中了读者的动情点。写母亲为“我”做的事,在“借书”前加“到处”,在推我看电影前加上“顶着雨冒了雪”,写完这些后,很及时地加了一句“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适时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表现作者写作时的“清醒”,使读者不要忘了,又使文章意脉不断,一下让这种感动变得立体。尤其是后边还写道“抱了希望”,既照应上文为“我”治病抱了希望,又为下文写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母亲却看不到的遗憾和悲痛。当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跟“我”说让“我”好好写,作者也跳出来评价“我听出来,她对于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让我们读者去想象母亲在表面上鼓励儿子时,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再如文章第11段,写我离开小院以后,“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在叙述中不时站到冷静位置,对人物或场景或感受适时评价,交待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12)、直到写作《地坛与往事》,史铁生才明确地说出《我与地坛》中埋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并以相对清晰的方式回忆起昔日的恋人以及他们在地坛中恋爱的情景。

(13)、对于先生的刻画也可以多些笔墨,比如先生鹤发童颜,喜穿白衣,看起来仙气飘飘等等,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四要素,会让人物形象更加逼真。

(14)、从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到现在,时间已经走过了18年。在这28年间,《我与地坛》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15)、《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6)、那天,当我看到爷爷被放进木匣子的那一刻,当那些小小的白花堆满在木匣子周围时,我知道,我的爷爷永远不在了,那把二胡也永远的挂在那里了……

(17)、史铁生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又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18)、见我一脸不悦,先生又走过来,说:“楷书是一笔一画磨出来的,饱含着人生的苦和累,但要把人生,缩成惊鸿的一笔,是不能的!”

(19)、《我与地坛》发表后,很快就被多家选刊转载——它有时候被视为小说,有时候又被视为散文。评论家在讨论它时也如此。

(20)、这段恋情的女主角,史铁生的好几位朋友在回忆文章中都称之为H。《我与地坛》中那位长跑者的原型人物李燕琨在关于史铁生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与他认识三十多年,无话不谈。性、金钱、朋友与缘分、婚姻与爱情、贫困与富有、体育与政治、环保与动物、哲学与文学、人性与教育。但唯独不谈或很少说到他与H。” 

(1)、那一整年,我都到老爷爷那吃馄饨。那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年。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也是一个慈祥、善解人意、宽容、乐观的老头。其实,他还让我感受到了许多温暖。但那些感受,并不是言语就能形容的了……

(2)、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语文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中。

(3)、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4)、还有一个是写孩子看合欢树的细节。这个更不好理解。要是在课堂上我就选择不讲,因为讲了也不一定理解,不宜用大一统的方式确定一个说法,并不是课文中所有学生不懂的东西都需要讲,有些留给时间可能会更好。有了一定生活阅历,或者有散文创作经历的同学可能好理解一些。不过,我可以和你说几句,帮助你理解,但也不是一个确定的说法,你还可以再思考。这段文字是写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母爱的润泽下长大的,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描述将本来只是局限在他和自己母亲两人之间情感的主题拓展开了;为什么作者最后又写一句“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作者实则在说自己的特殊际遇,自己的经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5)、治邦的文章回忆了一次公益活动事件,通过这件事,表达出了对劳动者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6)、上帝对史铁生,未免过于残酷了,估计上帝与他之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个可恶的老头。

(7)、2007年,史铁生甚至完成了一个题为“地坛与往事”的“准剧本”。“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把一篇散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改编,这也是非比寻常的写作——《地坛与往事》主要由引文连缀而成,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至此,史铁生作品的文体就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了。

(8)、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病隙碎笔》十几万字,大概写了四年。

(9)、自那以后,每次一见吕老师,我就绕道走。直到有一天,吕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微笑着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太严厉,总是针对你?”我点了点头。她拍了拍我的肩,继续说:“你知不知道一句话‘快马要加鞭,响鼓要重锤’?我对你要求更严格,并不是因为讨厌你,而是希望你不要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10)、泰戈尔有一首诗《仿佛》,也是写母爱,也是选取“小”来写母爱。

(11)、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一有时间,我就会到楼下的馄炖摊买一碗馄饨吃。那碗馄饨和那位摊主,总会给我带来许多快乐。摊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十分慈祥。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12)、有时候恰恰是陌生人一个温暖的举动,却能够给我们莫大的感动。你能够抓住生活的一瞬间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值得点赞!文内如果还能再加一些环境描写,会更好。

(13)、在这里,史铁生成功地让散文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你最敏感的神经。

(14)、寂静的夜晚,清冷的风夹杂着雪霜穿过树木,颗颗闪耀的明星挂在深蓝的天幕上,一轮清亮的月嵌在天上,远处教学楼依然还亮着灯。我心中涌上一股暖流,遇到吕老师这样的严师是我的幸运,她的话语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指引我前行!

(15)、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16)、1991年1月,《上海文学》杂志发表了作家史铁生的新作《我与地坛》,尽管发表时没有标明这部15000字左右的作品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但由于它与史铁生个人经历与生命的紧密关联,而被视为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

(17)、史铁生是用身体写作的人。他用残废的双腿踢开尘世的糟粕,通过深邃的思考,攫取精华,并呈给读者。这让你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赞叹;人生的确如此。

(18)、新班主任吕老师是个很严厉的老师,我们都很怕她。有天语文晚自习,吕老师正在讲习题,我趁她低头之际,悄悄转头对着后排同学,又是低语,又是比手势。谁知吕老师猛然抬头,用手指着我,厉声喝道:“你,上来!”我颤巍巍地走上讲台,只见吕老师怒目圆睁,好似一只母老虎。“我告诉你,在我讲课时不许交头接耳,我生起气来,你是接不住招的。”我不敢言语,如木鸡般呆立。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都看着我,我脸上发烫,眼中无神,任凭老师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向我砸来。良久,吕老师方停下,让我回座位,继续讲起课来。我仿佛是穿越地狱回来的人,倍受煎熬,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