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2 年

  原创 都都得 都德的磨坊

  网上有过一句流行语,叫做曾经你对我爱理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大概含义是表达,起初A对B示好,想和B拉近关系,交上朋友,B却瞧不上A,觉得自己条件好,不屑于与A靠近,成为朋友。经过一些年的发展,A的条件比B好了,B想回头靠近A,此时A不再理B。

  作为当事人,也许B会后悔。回想一下当初,要是选择和A在一起多好。

  这多少跟看事物的眼光有关系。B要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或事,也许就不会有这种遗憾了。

  回想一下,我们在做选择和决策时,也会因为眼光问题,犯一些错误。

  我们习惯于在现实环境中,给人、给事下判断。但人会变,事也会发展,未来是否符合我们的判断,取决于我们怎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当前的人和事。

  一

  低价你不买,高价去寻租

  

  在网点选址上,我们一度流程特别复杂。

  一个网点选址能否成功,地段位置举足轻重。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好东西,必然稀缺,需要先下手为强。作为稀缺资源,好地段的好铺面,自然就会成为各家银行资源争夺的焦点。我们看好,理应当机立断,火速购买或租下。

  但是我们一度先不起来,快不起来。选一个网点地址,从立项,到调查,到谈判,到评估,到审核,到签合同,到付款,中间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经手,经过漫长的决策流程和链条,最终才能确定一个网点的选址。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给铺面主人一种爱理不理的印象,结果等我们走完所有程序,再去跟铺面主人谈合作时,发现铺面要么已被别人捷足先登,要么铺面主人坐地起价,白忙活一场。

  当一个新区开发建设时,银行一般会提前考虑网点布局选择。布局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买下铺面,二是向投资者寻租。银行自己买下,初时投入大,产出少,按银行的内部决策流程,难以下决断(但往往这时买下成本较低)。

  当寻租的时候,就会面临包租婆随行就市,坐地抬价,作为银行网点,随意搬迁的可能性较低,面对包租婆的强势,银行的议价空间并不太大。而且面临退租风险。那到时,局面可能就变成,低价你不买,却要高价去寻租,得不偿失。

  二

  当初要分开,现在想哄回

  

  医院和学校现金流大,客户群覆盖面广,已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我们现在感觉,营销一个医院和学校客户,难度相当大。

  在某个时期,我们的政策是退出这类客户群体,支持力度相对较小。等现在形势转变,这类客户成长得越来越好时,我们想进入,难度就大了。这类客户的存款、代发工资等业务粘性较强,不容易被渗透。即使想挖转这类客户,付出的成本,要比当初维系客户的成本多得多。

  真是应了那句歌词:当初是你要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你以为你想买我就卖呀。

  这也算是囧事一桩。

  三

  源头活水不接,硬要挖井三尺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现在抓新开户的力度极度贫弱。而C行就很迅速。业内都知道,但凡是个稍具规模的客户,基本户都在C行。

  C行善于花大力气抓源头营销,接住了源头活水,后面的活就有载体,慢慢琢磨,细化服务,提升贡献。这是直接包抄战术。先拿下,后研究,再深挖,最后得收益。而我们的投入决策机制是,先有产出,再谈输入。在市场上,也是采取迂回兜底战术,希望网住一个,立即生效,看见一盆金灿灿的金子。

  最终活水源头枯竭,只好挖井三尺。我们习惯于在挖转他行客户上,下大功夫,下狠功夫。当初轻松的活,我们不屑于去抢,去拼,结果只能背着炸药去炸碉堡。费心费时费力,白白牺牲很多。

  古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么回事。

  和某行长聊起这些事,感觉都是泪。我们要套狼,就要舍得孩子。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该抓的环节,绝不马虎,该练的基本功,绝不偷懒,该投入的时候,绝不省时省钱。

  抓在点上,抓在风头,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