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9 月

形而上学

1、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1)、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进入现代以后,它被分析哲学所取代。最初,一些分析哲学家批评说,一切形而上学的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如今这种观点受到批评,分析哲学也被称为当代形而上学。在一些人看来,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它们似乎又是一回事。无论如何,相关研究硕果累累。

(2)、李老师:这两者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一些。理学因为受到了佛学的冲击,需要对以前“夫子罕言”的“性与天道”有一套讲法,把《孟子》、《中庸》、《易传》里面的一些内容进一步发挥。但是我认为二者根本上还是差别很大,即使理学中比较强调“致知”的部分,对西方来说这还是道德智慧,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纯粹外物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西方人从希腊开始就觉得人的道德生活必须有自然作为基础,自然本身有其必然的道理,而自然背后的道理一定要以某种形而上学的方式去理解。我认为最后这一步是中国思想从未走到的一步,当然这不见得是中国思想的问题,这正是中国思想比较有特点的地方。但是确实差别在这里,西方是沿着形而上学或者更独立的科学这一道路发展出许多分支来,而中国就没有这一部分。只是因为中国士大夫熟悉理学思想,当时西方传教士用理学概念作参照,最终的目的是告诉中国人:你们讲的“理”其实是我们的上帝,而且上帝比“理”更完善更圆满,你应该信上帝。后来我接触哲学系一些研究伊斯兰教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在中国一些早期的伊斯兰教学者也是这么做的,也在明代,也是借助儒家的思想去讲他们意欲的东西。 

(3)、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4)、康德的革命以诉诸“先验”主观形式的方式解决了“科学”之知在“先验”与“经验”对立处的有效性问题。但形而上学知识却并不在“先天”的认识能力所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理性”试图在“现象世界”之外认识“自在之物”,必然陷于“二律背反”。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终于只是在实证经验可及的科学“现象世界”之内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而在所谓“超验”的“理念”领域,康德放弃了先天主观形式的有效性。

(5)、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发展到黑格尔那里,跟古希腊时期远远不同。

(6)、古希腊的时候各个学科刚刚起步,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哲都是什么都研究的。

(7)、本号讨论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用柏拉图的理念论来说,万事万物的理念就是“形而上者”,而具体的事物,就是“形而下者”。

(8)、内容围绕认知提升和深度阅读,每天一篇思想笔记,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婚恋、商业思考等。

(9)、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加上科学哲学的大体完善,形而上学在19世纪的西方渐成衰落之势。

(10)、记者:中国哲学中有很多格言式的内容,比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微言大义,很适合传播与普及。西方哲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可以独立解读的片段?还是必须大量阅读以后才能对其思想有一个了解? 

(11)、我国情况不是这样。首先,研究形而上学的论著非常少,一些冠名之作讲的也不是形而上学。其次,形而上学在我国哲学教学中所占比例非常小。这反映出我们的研究非常薄弱,认识上有偏差,重视程度也不够。第“形而上学”在许多人那里甚至是个负面的称谓,被看作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后者才是正面的。第对形而上学有一个共识和一个批评:它难懂,无用。这反映出对形而上学一种极大的误解,或者,对形而上学缺乏充分的认识。

(12)、西方哲学史对“本体论”、“存在论”和“一神”的论证,无论是“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取消形而上学的近现代转向,还是语言学转向,实际上从未脱离形而上学的问题所指域。哲学的时代特征,或者说哲学著述不断的世代累积,所揭示的变化,不外是所有这些互不相同的提问方式对形而上学所指问题领域层层推进的揭示。在这问题所指处,形而上学无疑可以确切地标志出自身的进步。

(13)、课程开始前,你还可以提前看一下我们整理的福柯文献

(14)、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在西方世界的世界观化,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普遍法权由阶级所有制向公民所有制的转变,普遍主观形式以空前世俗化的方式进入了历史经验,西方哲学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表明对“世”和对“物”的普遍主观形式的明证性,在对“世”、对“物”的普遍主观形式业已历史化的生活世界进入了形而上学提问的问题领域。

(15)、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把世界从直观中抽离出来,而带入到一个符号的世界中进行研究、推理、演绎、得出结论,再返回到直观世界。

(16)、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在哲学的同义词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的。

(17)、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辩证法,作为“形而上学”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18)、这样的说法来自于黑格尔、马克思以及恩格斯。

(19)、在这一点上,莫兰迪与后世的抽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模糊化的色调与形体边缘的消融,将引导人类的情感,进入一个抽象化的形而上世界。

(20)、李老师: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哲学问题。我认为西方思想有一个根本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讲出这一问题开始,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存在一个所谓的“第一哲学”,有一个逐层奠基的对世界秩序的理解。这样一个寻找最终根基的努力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有些现代哲学家想摆脱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一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我们必须满足于我们获得的诸如自然科学的现象界的知识。但麻烦的地方在于,无论你如何摆脱,你都要虚设一个讲法,而且这个讲法最终要落实到某种东西。比如说康德即便在纯粹哲学领域不讲形而上学,但在其道德哲学中有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讲的,但是一旦亚里士多德讲出了形而上学,所有人就不得不回应它,即便像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大家认为海德格尔讲的还是形而上学。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思想模式摆出了一个基本的科学架构,它要求所有的文明都在这个层面去回应它,包括中国哲学也要在这个层面上回应它。 

2、形而上学什么意思

(1)、黑格尔的提问方式很快就被遗忘。逻辑实证主义者认定在“形而上学领域内(包括一切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的所有“命题”“完全没有意义”(卡尔纳普)。“有意义的命题”有两类,即“形式命题”和“事实命题”。前者是逻辑或纯数学命题,即同义反复的重言式命题,后者则是可以在经验处证实的命题。但所谓“经验证实”在“命题”这里,仍然不能不是“同义反复”。“经验”得以证实的“命题”,总是在“经验”处具有逻辑自治性,因而是“同义反复”的“命题”。

(2)、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3)、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指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无实质区别。他的理由是所有的命题都会随着经验领域的扩展发生变化。但感觉经验并没有提供“确定性”。我们所经验到的具有“确定性”的“经验”总是某种逻辑经验,亦即总是暗含某种逻辑命题或以某种逻辑命题为背景的“经验”。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沿袭休谟并精致地加以区分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说到底不外是以不同方式表达其“同义反复”的命题。所有“命题”都奠基于“A=A”这一基本逻辑形式。古希腊哲学所标举的“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在当代知识体系谨守不渝的逻辑形式(A=A)这里,找到了自己从未中断的传承世系。

(4)、借助形而上学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杨文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可以说得更加明白。比如从说明哲学的角度看,“先验”一词无疑比“智慧”、“升华于”等用语意思更明确。通过先验性与经验性的区别,可以获得关于哲学更好的说明和认识,从而获得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比如,探讨基因、克隆、人工智能等现实问题无疑是可以的,但是它们显然不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因为不是先验性的研究。借助形而上学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发现杨文的一些问题。比如杨文说,做哲学需要有大的关怀,而所谓大的关怀指的是关注“性与天道”、“社会正义”(第8页)。“大”这一用语又是比喻,而“社会正义”又回到经验层面,显然不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又比如与“回到存在本身”相关,有大量关于人、人的现实生活和世界的论述,这些研究无疑不属于形而上学。还有,杨文批评哲学的诗化。从形而上学看,这种批评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关于先验认识的研究一定要用清晰地表达思想,要有严密的论证。但是杨文使用的一些表达,如智慧、道、本等等,都是比较有歧义的,它们似乎只能促成哲学的诗化,因为它们的歧义性无助于先验认识的表达,更无法帮助形成有效的论证。

(5)、艾斯泰·塞尔凯特(AisteCelkyte)著

(6)、近代自然科学从亚里士多德式的“第一哲学”、“第二哲学”体系分离出来,使我们猛然面对科学和以科学作为时代特征的主观形式现象化的历史。与此相对,公民社会的权利秩序也空前完备地建立起来。以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追问形而上本体或“神”,以宗教战争来表达这一主观形式的历史,已不可能在普世化的公民权利这一普世宗教和本体论哲学共同坚持的历史根据已然深植于俗世生活的时代,再次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经验形式。

(7)、李老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分析哲学思潮兴起以后,形而上学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哲学疾病,是可以被消除掉的;而对大陆哲学来说,形而上学一直有很大的影响,但大陆哲学的主流也是在某种意义上批判形而上学,而且这种对形而上学根本问题的检讨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西方如果要走出形而上学,其整个思想的特殊性是很难保持住的。尽管他们尝试了许多别的办法在哲学之外去找源头——比如前苏格拉底思想、东方思想等,但现在来看,这种努力到20世纪九十年代基本走到了尽头。 

(8)、内容提要:历史生存之主观形式的真伪,一直是形而上学(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普遍经验形式或主观形式的历史化进程,为形而上学揭示了日益深化的问题处境。形而上学从不是以某种自明的主观形式为据才得以问及的问题的发问者,它总是(原本地是)在向某种主观形式的自明性发问,并以反思的方式对此自明性之真伪作出明证。因此,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为历史生存的种种主观形式或历史生存之主观根据的普遍有效性(合法性)寻取明证。

(9)、对于概念的清晰化,杨文是有明确认识的,它甚至把它看作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方式。但是,它批评分析哲学,认为后者强化了概念分析,而弱化了智慧,因而弱化了哲学,使得哲学局限于语言范围,而与现实和世界无关,这似乎又显示出一些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杨文对分析哲学局限于语言的批评,这里我们只谈概念的清晰化。

(10)、这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所意指的东西现在在以如此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流传于以“实证”和“语义分析”为名的种种讨论,取消形而上学最终不过是取消传统形而上学谈论问题的方式或提问的方式。

(11)、L.McNay,Foucault:ACriticalIntroduction(Polity)

(1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以亚里士多德为标志性人物的古希腊科学所要陈述的中心问题,并非作为“物理”的自然世界的“原因”或发生根据,而首要地是古希腊“人”作为历史生者赖以确立的主观根据。

(13)、后来,基督教加剧了整个西方思想在形而上学上的紧张:假设“形而上”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超出、高于自然的话,基督教使其有了具体的含义——上帝,上帝是可以创造、改变、取消任何自然的东西的。比如笛卡尔(注:ReneDescartes,1596-16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认为“1+1=2”其实也不是绝对必然的,是上帝让它如此,上帝完全可以不让它这样,但是我们人类理解不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是被上帝造成这样的;他说可以有“没有峰的谷”,我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因为峰和谷是相对的),而上帝有绝对的能力,可以把它变成这个样子。 

(14)、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述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以上我们也说那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看法。但是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使用“形而上学”这一用语,他谈论的是科学、认识或知识。我们看到的区别只是学科之间的区别,只是关于是本身的研究这门学科与其他关于研究是的一部分的学科之间的区别,因而形而上学只是一门关于是本身的研究的学科。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把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认识看作是关于哲学的认识呢?把它看作是关于哲学的认识难道会有什么问题吗?比如,其他学科是关于是的一部分的研究,哲学则是关于是本身的研究。假如从知识性考虑,则其他学科是经验的研究,而哲学是先验的研究。(数学和逻辑属于特殊一类理论研究。)这样的认识会有什么问题吗?我不认为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认为,我们可以在如上亚里士多德引语的意义上理解哲学。假如人们还是愿意在康德的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并以此与对哲学做出更为宽泛的理解,如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等等加字哲学的区别我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认识到,谈论哲学,不谈形而上学是不行的,或者,离开形而上学来谈论关于哲学的认识,则注定是有问题的。

(15)、形而上学几乎等同于逻辑学,一方面是因为它需要借助形式逻辑作为工具,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活跃于思维层面。

(16)、需要指出的是,杨文也谈到形而上学:在谈及哲学知识化的时候批评这样做“疏离形而上学”(第7页)。在上下文中可以看出,它借助“形而上学”说明了哲学研究中知识化的倾向,同时又借助“道”、“思辨”、“智慧之思”等用语表明了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众所周知,“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形而上学”这一译语的来源。因此,无论“道”是什么意思,它与形而上学相关似乎是自明的。问题在于,这里的“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有“在物理学之后”那样的意思?在我看来,有没有物理学以及相关认识,有没有与物理学不同的东西以及相关认识,乃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同名著作与依据《易经》中的“形而上”一词来理解形而上学,肯定是有根本区别的。杨文似乎知道这里的区别,因而会有“‘向道而思’的智慧旨趣”(同上)之说。这当然不是借助关于形而上学的认识,而是借助关于智慧的理解。它的意思似乎是说,道与智慧相关,而智慧与哲学相关,因而道与哲学相关。但是,这种联系只是这一表达方式中字面上的,因而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说,在杨文的表述中,清楚的是它借助“形而上学”一词说明了与知识化的不同,不清楚的则是关于形而上学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中国人所说的“形而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完全不同,依靠“道”和“智慧”并不能说明什么是形而上学。所以,杨文只是借助“形而上学”这一用语来表述有关区别,而且这大概是它唯一一次谈到形而上学。

(17)、康德的说明很明确。一方面有许多经验的知识,另一方面有一种独立于经验的知识。后者是先验(天)的知识,与经验知识相区别。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说明差不多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语不同。借助康德的用语来表达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则可以说,经验学科研究是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研究是本身,这是关于先验的东西的研究,所以是超出其他学科的。借助经验和先验的区别无疑可以获得关于一般学科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认识,但是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数学这门学科?数学研究的东西无疑是先验的,但是它又属于一个专门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时代含糊一些也许可以,但是在学科明确划分的今天,这样的含糊无疑是会受到质疑的,一如康德关于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的之说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

(18)、在当时形而上学画派的成员中,至少有四个艺术家应该是受到注意的: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deChirico)、阿尔贝托·萨维尼奥(AlbertoSavinio)、卡洛·卡拉(CarloCarrà)、还有乔治·莫兰迪(GiorgioMorandi)。

(19)、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20)、黑格尔认为,在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理论中,总是把寻求的本体当成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古希腊人追求的本源啊,万事万物的本体啊这种,黑格尔认为都是设定一个具体的东西,例如理念啊,质料啊,不动的。

3、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1)、而这就是形而上的世界。它表明了人的精神在这世俗之物中,超脱到一个更高远的景观,或者是更深的空间和思想迷宫。

(2)、例某民办教师对学生说,什么叫“形而上学”?就是一个名叫“形而”的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

(3)、Theremightbetwoways,accordingtoAristotle,inwhichweunderstandmetaphysics.First,metaphysicsisaresearchofaprioriscience,whileothersciencesthoseofempiricalsciences.Andsecond,metaphysicsisaresearchofknowledgeitself,whileothersciencesthoseofknowledgesofacertainkind.Thisviewshowsthespecialtyofmetaphysicsandbringsoutdefinitelyitsdistinctionfromothersciences.Ifonetakesphilosophyasmetaphysics,oneshoulddealwithitbasedonmetaphysics.Evenifoneviewsphilosophyasasciencemuchmorebroadthanmetaphysics,oneshouldnotlookatphilosophywithoutkeepingmetaphysicsinmind.Abasicfactcanneverbeoverlooked,thatis,thatmetaphysicsistakenasthecoreofphilosophy,asthepartthatisthecentralissueinthehistoryofphilosophy,sothatabookofhistoryofphilosophywouldnotbetakenasgoodifmetaphysicswereneglected.

(4)、形而上学指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5)、从哲学刊物上出现的形而上学论文可看到,形而上学的研究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6)、记者:您上学期的课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能否请您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形而上学?几十年来,在中国普通人眼中似乎“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 

(7)、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还是现代的分析哲学,它们都与逻辑紧密结合,这就导致它们不是从日常概念出发,而是从逻辑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所以,它们研究的东西是先验的,它们得出的理论则是关于先验的认识的。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它们使用的逻辑不同,因而它们的形态是有区别的。它们之所以被认为难懂,主要原因在于对它们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认识和把握,而它们之所以被认为只是形式的,与实质内容无关,因而与世界无关,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它们的研究乃是与真相关,而真与意义相关。应该看到,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乃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乃是有意义的。认识到真与意义的联系,并通过真来说明意义,这是分析哲学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8)、最近杨国荣教授撰文讲述如何做哲学对一些认识和方式提出批评,也阐述了对哲学及其方式的看法,其观点纵论古今,涵盖中西,非常有思想。我认为,杨文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国内学界有关哲学的一些看法,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对形而上学的看法。这里我想结合杨文(2)谈一谈什么是形而上学,应该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9)、“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词汇,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贴切的舶来品翻译。哲学词汇的翻译相对于那些一般国内没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译,要麻烦许多。

(10)、例另一位民办教师对学生说,“形而上学”就是形式上上学了,而实际上没上学。

(11)、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在欧洲从15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自然科学,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克服了以往对世界认识笼统直观的缺点,成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也形成了孤立、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被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2)、“始基”、“逻各斯”、“理念”、“存在背后的存在”、“三位一体”之“神”……,这些超越的形上“本体”是普遍主观形式在其尚未现象化或经验化的历史处境之中,论及自身和借以坚持其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基石。而一旦近代自然科学作为历史生者的对“物”观得以历史化,亦即作为近代世界观已牢固地矗立于历史生活,市民社会已在世俗社会引入普遍人格作为其应世根据,“本体论”的衰落便不可避免。

(13)、在我看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其他学科是经验,是关于经验认识的研究,形而上学研究则是先验的,是关于先验认识的研究。很清楚,亚里士多德没有这样说,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区别了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但是在康德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形而上学的先验性的明确说明:

(14)、黑格尔以“绝对理念”自身展开为线索的庞大体系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全面揭示西方历史自身主观根据的逻辑形式。关于“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精神哲学”,空前深广地揭示了人类主观形式的丰富性。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的推演中,自始至终坚持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内在统一。新兴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日益壮大的近代科学体系借以展开的主观形式,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黑格尔在此面临的根本问题,已截然不同于康德。最终可能使他的体系陷入某种困境的并非是他试图正面展开的种种问题,而恰恰是他展开这些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极端“科学化”的“辩证法”。

(15)、对形而上学对象的最明确限定,或许是由中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卒于1037)提出的。伊本·西那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伊本·西那之前,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读亚里士多德;但在伊本·西那之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只读伊本·西那。

(16)、形而上学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17)、从联系世界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杨文的批评肯定是有问题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这个口号大概体现了分析哲学两个基本特征:它的工作方式是逻辑分析,它分析的对象是语言。所以,杨文强调分析哲学强化了概念分析方面的工作是有道理的。但是,它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分析哲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而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而达到关于世界的认识。正如戴维森所说:我们共有一种语言,“也就共有一幅关于世界的图景”,我们显示语言的大部分特征,“也就显示了实在的大部分特征。所以,研究形而上学的一种方式便是研究我们语言的一般结构”所以,分析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的认识,也就不会是局限于语言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它这种关于世界的认识呢?假如世界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杨文的批评会是对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会觉得“世界”变成了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说世界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则似乎不能说分析哲学的研究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是这样杨文的批评就会是有问题的。假如按照杨文的区别将现实生活理解为经验意义上的和升华于经验这种意义上的,那么世界又会与它们如何相关呢?难道世界会与升华意义上的现实生活相关而与经验意义上的现实生活无关吗?我们是不是能够区别这样的现实姑且不论,但是这样一来,世界与现实不还是相关的吗?

(18)、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明确的“科学化”和明确的人学化(精神科学化)倾向实际上早已潜藏于西方哲学的发端之初。西方历史自身所借以展开的主观根据一直就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话题。

(19)、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20)、如果我们今天仍然象亚里士多德那样以雄性和雌性的不同生殖能力来谈论“形式”、“质料”或“其他的本原”,肯定不会有人认真对待这种形而上学谈论方式。教父神学时代所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唯实论漫长的争论,甚至康德和黑格尔的问题,在我们今天读来,都已不再是贴身的问题。我们已经不愿意把哲学史上的所有这些哲学家当作自己论辩的对手,我们已经不再遵循上述种种论辩方式,不再能够加入柏拉图的“对话”或者黑格尔的“思辩科学”。

4、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

(1)、上述哈贝马斯所列出的二十世纪“哲学运动”一直就是在这种科学世界观普世化和个人法权普世化的历史处境之中展开自己的问题,和为自己所注目的主观形式的普遍性寻求反思性明证。

(2)、(3)蒯因:《哲学是否已失去与人民的联系》,载《蒯因著作集》第6卷,涂纪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3)、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批评实际上仍然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或者甚至最终会返回到形而上学的形式上。这种观点证实了一种典型模式的持久性,即形而上学与其批评之间的循环关系。

(4)、正因如此,早期的人们囿于对世界的认知缺陷,就认为这世界万事万物都只是表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规律,这也本无错误,但古人还认为整个世界一定有个终极规律来描述整个世界,因此哲学就把这个认知世界终极规律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到今天哲学还是自吹自擂,要探索“世界的终极本质”,哲学是“万学之学”,诸如此类的。

(5)、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6)、也可以这么说,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关于一切事物存在的、真理性的“大一统理论”,即“放之四海而皆真”,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具有相似性。

(7)、(12)参见Lukasiewicz,J.:Aristotle’sSyllogisticfromtheStandpointofModernLogic,Oxford19Patzig,G.:DieAristotelischeSyllogistik,Goettingen1963;Geach,P.T.:LogicalMatters,Oxford19

(8)、李老师:文化传播的问题非常大,我觉得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我上学期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导论”的课上有这样一个说法: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中很重要?希腊之前所谓的科学或者智慧(episteme)是和人的政治生活或者日常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的,而亚里士多德找了一条“致曲之路”——他的学说并不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而是像今天我们理解科学一样,一定要经过逻辑、抽象,有一个推理的过程。正是这种迂回使智慧和生活的距离有了一个大的分离。西方哲学为什么在我们看起来好像离日常生活更远一些,就是因为它其实和科学一样,走了一条研究起因和本原的路径。 

(9)、ISBN:978-7-5446-6671-8